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
一 、什么是登革热
登革热是一种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。人被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伊蚊(俗称花斑蚊)叮咬后,一般经过5-8天出现突发高热、头痛、全身酸痛(周身骨痛)等症状和脸面潮红、结膜充血(如醉酒状),或皮疹等体征。部分病人会发展为登革出血热,它是仅次于疟疾的重要热带病。
二、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
感染登革热病毒后,经过3至15天的潜伏期(通常为5至8日),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,持续发热3~5天,严重头痛,四肢酸痛、关节痛、肌肉痛、背痛、后眼窝痛。发病后3、4日出现红疹,恶心、呕吐,轻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。病后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,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,并进一步出血、休克,严重时可引致死亡。
三、登革热的传播途径
当人被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叮咬后,病毒会通过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发生感染。如果患者在该病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内(约6~7日)被叮咬,病毒会进入蚊子体内繁殖,10天后,带病毒的蚊子再去叮咬人而继续使更多人发病。伊蚊可长期携带病毒,具有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的双重作用。病人与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。登革热不会经由人传人。
四、预防登革热,灭蚊是关键
到目前为止,尚没有治疗登革热的特效药物,预防是防治登革热的关健措施。由于登革热的预防接种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,所以灭蚊、防蚊是防止登革热的唯一有效措施。灭蚊的主要措施是清除积水,消灭蚊子孳生地。“灭成蚊只治标,清积水才治本”。
(一)处理孳生地
1.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,如放在室内、户外、阳台的不用的花盆、缸罐、可积水的垃圾等。
2.种养的水生植物(如富贵竹、万年青、佛手等)应每隔5-7天换水洗瓶、清洗根须。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,如要种养则改为用泥、沙种养。
3.保持花盆托盘不积水,如有积水应随时清干。
4.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,如沟渠、天台等地面积水,填塞竹节、树洞。
5.饭盒及汽水罐等可积水的容器不要随处弃置,要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。
(二)认真做好个人防护
1.睡觉的时候要防蚊,用蚊帐、蚊香、驱蚊器等驱蚊。
2.外出时穿上浅色长袖衣服和长裤,在脖子、小腿、手臂等部位涂驱蚊油。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(上午7-9时、下午4时到黄昏)在树阴、草丛、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。
3.避免到登革热疫区活动,以减少传染机会。如曾到登革热流行地区(如东南亚、西太区国家),旅行结束后半个月内出现发热、皮疹等症状,应尽早就医治疗,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,以协助诊断。
(三)一旦出现突发高热、头痛、全身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,早报告、早诊断、早隔离、早治疗。避免向周围健康人群传播。
(四)做好疫情监测,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。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,以免传播,同时向所在系(院)报告,第一时间做好隔离、消毒措施。所在系(院)接到患者报告后,应立即向学工处报告,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,防止病毒扩散、传播。
学工处